大凡疾病的传变,心病先发心痛,过一日病传于肺而咳嗽;再过三日病传入肝而胁肋胀痛;再过五日病传入脾而大便闭塞不通、身体疼痛沉重;再过三日不愈,就要死亡:冬天死于半夜,夏天死于中午。 Kragelund Paulsen 10 Oct 2023 · 6 min read
。 落枕 又称“失枕”,指由于睡眠时姿势不良,导致颈项部分肌肉痉挛,出现以疼痛、颈项僵硬、活动受限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症。中医学认为“风寒湿三气杂之,合而为痹”。 Kragelund Paulsen 10 Oct 2023 · 2 min read
出了针.灸、药各有所长,“针灸而不药,药不计灸. 皆非良医”的观点,并创立了灸法的一些原则,1991年我曾 专门撰文《论孙思邈对灸法的贡献》,发表于《山东中医杂 志h 宋朝.王唯一设计铸造了两座针灸铜人,是最早的针灸教 学模型《宋金元时期,是针灸发展的争鸣时期。最有成訧的针 灸医家当数窦杰(字汉卿.后改名窦默).所撰《针经指南》、 Kragelund Paulsen 10 Oct 2023 · 2 min read
在先秦的有关文献中,对于延年益寿的药物已有不少记载, 如在《山海经》中收集了药物百余种。其中,有一类为补药,如 懷(huai 音怀)木、析木、狂狂(按:同猩猩)等,具有强壮身 体、增强记忆力、延年益寿的功效。这些药物为后世养生家、医 家探讨抗老防衰、益寿延年的药物,开阔了思路,提供了可贵的 经验。 Kragelund Paulsen 10 Oct 2023 · 1 min read
所以不管是从尺肤全息定位,还是从经脉循行看,尺胃穴 都可以治疗H痛及一切胃病。我的临床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, 今天不忍自秘.公之于众请大家验证。 Kragelund Paulsen 10 Oct 2023 · 2 min read
黄帝问道:调摄阴阳的办法怎样?歧伯说:如果懂得了七损八益的养生之道,则人身的阴阳就可以调摄,如其不懂得这些道理,就会发生早衰现象。一般的人,年到四十,阴气已经自然的衰减一半了,其起居动作,亦渐渐衰退;到了五十岁,身体觉得沉重,耳目也不够聪明了;到了六十岁,阴气萎弱,肾气大衰,九窍不能通利,出现下虚上实的现象,会常常流着眼泪鼻涕。所以说:知道调摄的人身体就强健,不知到调摄的人身体就容易衰老;本来是同样的身体,结果却出现了强弱不同的两种情况。懂得养生之道的人,能够注意共有的健康本能;不懂得养生之道的人,只知道 Kragelund Paulsen 10 Oct 2023 · 2 min read
第四个病人是慢性萎缩性PJ炎的病人,我按其至阳、灵 台,压痛非常明显,胃俞也有明敁压痛,因系外地病人,先为 之在上穴拔罐,嘱其回家后每口照此罐印拔10〜15分钟,并 处以辛开苦降中药与服。处理完毕后,我对学生说:“取至阳、 灵台本于《灵枢•杂病第二十六》,脾胃关系密切但又有不同, 《素问•太阴阳明论篇》和《灵枢•五邪第二十》等曾专论之, 治脾病宜甘温,治胃病宜辛开苦降,《伤寒论》的五泻心汤就 是辛开苦降。” Kragelund Paulsen 10 Oct 2023 · 9 min read
神丨'〗(HT 7)在腕横纹尺惻 端,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, 见图43。 8.脏躁 “脏躁”是中医的一个病名,其 主要症状是悲伤欲哭,不能自己。 Kragelund Paulsen 10 Oct 2023 · 3 min read
癒病又称歇斯底里,多见于青年 1828 女性。常因突然而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发病,表现为一系列精神 的、神经的、躯体的症状,但没有任何器质性病变。本病常突 一针袴紱一 _ Kragelund Paulsen 10 Oct 2023 · 2 min read
黄帝说:关于天元之气窒抑的情况,我已经知道了,还想听听气交变化,怎样叫失守呢?岐伯说:说的是司天在泉的迁正退位与左右间气升降的问题,司天在泉的迁正退位,各有经文论述之,左右间气各有升降不前的反常现象,所以叫做失守。由于气交失守,不能移易其时位,气交就要发生非常的变化,也就是四时节令失去正常的秩序,万物生化不得平安,人类就要发生疾病。 Kragelund Paulsen 10 Oct 2023 · 8 min read
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除《灵枢》外,当首推晋代皇甫谧的 《针灸甲乙经》》据说皇甫谧自小游手好闲,不务正业,终在别 人的教育下“浪子回头”,在文史方面做出了很大成就。他到 Kragelund Paulsen 10 Oct 2023 · 1 min read
桃子:忌鳖肉 橙橘:忌槟榔、獭肉 枇杷:忌热面 杨梅:忌生葱 银杏:忌鳗鲡 各种瓜:忌油饼 沙糖:忌鲫鱼、笋、葵菜 荞麦:忌猪肉、羊肉、野鸡肉、黄鱼 黍米:忌葵菜、蜜、牛肉 绿豆:忌榧子、鲤鱼 炒豆:忌猪肉 胡荽:忌猪肉 Kragelund Paulsen 10 Oct 2023 · 1 min read